軍表就一定是便宜貨嗎?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軍事需求,特別是戰爭時期的軍事需求,是人類科技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現在我們所廣泛使用的電腦,網絡,核技術等等,都是由軍事需要催生出來的。當然,我們最關心的手表也不例外。在軍事較量中,一枚精準耐用,功能強大的手表對于士兵來說非常重要,有很多知名品牌在歷史上都為軍隊供應過手表。
但是,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提起軍表,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皮實、簡潔、粗獷、硬朗、便宜......仿佛軍表就一定是廉價貨。而這種印象的形成也不是毫無原因,最初的軍表,大部分確實是來自大批量的軍方訂貨,這就要求手表必須做到工藝簡單,零件通用,易于維護,如此方能降低采購及維護成本。
但萬事在變化,這一刻版印象也需要改變一下了。隨著歷史的發展,有很多當初的軍表已漸漸從軍事裝備演變成了時尚裝飾,甚至步入了奢侈品的殿堂,從泥土紛飛的戰壕里一直走進了今天的香榭麗舍大道。那么,這些曾經的軍表究竟經歷了什么,我們今天所追求、所佩戴的奢侈手表里,有哪些具有軍事血統?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已變得奢侈的軍用品。
沛納海 Radiomir
在20世紀早期,沛納海就開始為意大利皇家海軍供應高精準度的手表。到了1930年前后,沛納海為意大利的潛水部隊提供著名的Radiomir表款。Radiomir這個名字來源于鐳(radium),因為沛納海正是以這種元素來作為手表的夜光材料。
即使是在大表橫行的今天,這款Radiomir的47mm尺寸也顯得格外碩大,它身上也體現著沛納海經典的設計元素,包括枕形表殼,焊接線性表耳,寬闊的加長防水表帶等等。它的表盤采用了雙層面盤設計,上層為指針和數字時標,下層為夜光涂層,以增強夜光效果。碩大、易讀、強夜光和高防水性是早期Radiomir軍表的核心特點,這些特點直到今天仍被沛納海沿用在它的現代表款上。
萬國表 大飛
1936年,萬國表為民用飛機的飛行員推出了一款特殊版本的飛行員手表,由此一舉打下了品牌在航空表領域的發展基礎。到了1940年,萬國表又為德國空軍打造了一款特別版軍表,這款表搭載的是懷表機芯,55mm的大表殼比胖大海還要夸張,因此喜提“大飛”稱號。
為適應當時的戰斗機飛行員的需要,大飛在設計中融入了很多軍事航空元素:特意加長的表帶能夠很好地適應飛行服;停秒裝置可以讓計時更加精確;超大型表冠方便戴著手套的飛行員進行調整;12點位置采用雙圓點三角形標志以便于識讀。其強大的功能順利通過了當時德國航天研究機構的測試,首批生產的1000枚大飛也為日后該系列的更新迭代奠定了設計規范。
寶珀 五十噚
上世紀50年代,法國海軍成立了一支名為“Nageurs de combat”的精英潛水部隊,潛水部隊創始人Claude·Riffaud中尉與Robert·Bob·Maloubier上尉希望能為他們的蛙人找到一款能在深海中精確使用的手表,可惜當時的市面上并沒有這種表。于是,他們委托寶珀公司按需制作,自此,寶珀五十噚正式列裝法國海軍。
五十噚這個名字的由來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來源于以前水手計算水深的一種長度單位,五十噚大約為100米,是當時能下潛的最高深度。初代五十噚大小42mm,配備旋入式底蓋,雙層O型密封圈表冠,防水性能遠超同儕。為了更加適應水下作戰的需要,五十噚使用了黑色表盤并飾以發光材料,還配備了單向旋轉表圈,以便潛水員在水下依然能清晰獲知下潛時間。這些都是在當時前所未有的創舉,為日后的潛水表定下了標準,五十噚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潛水表鼻祖”。
寶璣 Type XX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軍隊向包括寶璣在內的多家手表廠商訂購了一批飛行員計時碼表,軍方給這批表的代號是Type 20。所以這批軍表的表面上便只能刻印著 Type 20 字樣。
在當時,軍方對Type 20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是38mm的表殼,35小時的動儲,還要有清晰的識讀性和發光效果,8秒/天的精確度和飛返計時功能。飛返計時性能并非復雜無比的機制,但卻對機芯的素質要求極高。對于經常需要測量特定長度時間的飛行人員來說,該功能可以幫助他們在高速飛行的時候節省寶貴的時間,因此極為重要。現在寶璣的Type XX系列,便是這款老軍表的直系后代。
總結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原本用于士兵作戰的手表,如今已被放在玻璃罩子里,在璀璨的燈光下被人們所珍藏、欣賞和追逐,如果手表有生命的話,相比也會感慨萬端吧。(漢密爾頓無言哭泣中)但是,曾經的軍旅生涯,并不會影響這些手表的魅力和價值,反而賦予了它們獨一無二的歷史意義;而且,能夠被軍方認可,也是對手表品牌技術實力的一種肯定。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在收藏中給這些軍表留下一個位置呢?
本文來源自萬表網